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
作者:深圳桑拿网 发布时间:2023-12-06 17:28 浏览:
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,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,就是调整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心理活动,使他们对社会作出良好的适应,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格。
那么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“人格”指的是什么?
心理学上讲的人格,是指一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漫长历程中,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,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。人格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,既有成熟的和健全的人格,也有不成熟的和不健全的人格。
日常生活里讲的某人“人格高尚”,某人“人格太差”,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“品格”或“品德”,是侧重从道德的、伦理的角度谈论人格的。而心理学上讲的人格,则是侧重从社会意义上讲的,指的是每个人的心理特点的总体。
正是因为人体是个统一体,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综合体,所以,对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理解与解释,以及了解它的方法与技术,都不要形成“非此即彼”的概念,用孤立、单一的因素来分析、判断。比如说,简单地用“好”与“坏”、“好人”与“坏人”的概念是无法从心理学上解释人格的。这也就是说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,每个人的人格特质,既有健全的、成熟的一面,也有不健全、不成熟的一面。而在“健全”与“不健全”,或者“成熟”与“不成熟”这两个极端之间,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等级;同时,一个人从小到大,从生到死,他的人格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的。
心理科学如今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。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,由于心理活动这个综合体的量与质,都最终取决于人的人格如何,因而,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朝着健全、成熟的人格方向发展。诊断与治疗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,也应当综合治理,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。
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观和信仰。每个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、愿望、目标、思想和行动,都是受人生观所支配的。换句话说,就是受一个人的统一人格所支配的。尽管每个人的具体的需要和愿望等,会随着时间、环境的变化而改变,但是,这种改变总是“万变不离其宗”,总是同他的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与信仰相一致,并受它的制约。比如说,欲望背弃了信仰,私欲与良心相冲突,行为与认识失调,以至相互矛盾,那么最终势必造成自己自觉的思想意识控制、统一、协调不了自己的正常行动,从而导致人格分裂,使自己心理失常,形成心理疾病。与此相反,我们的无数英雄先烈,他们虽然身处逆境、身陷囹圄,经受血与火的考验,但他们却始终保持着真理必胜、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仰,因而,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,始终是强者,是乐观者。
这一点,对于正处在开始稳固地树立人生观和信仰的人来说尤为重要。许多人都曾困惑地提出:“人生为何?”“人生的真谛是什么?”“我该怎样生活才有价值?”等疑问。由于一时找不出明确的答案,或者答案不正确而导致心理失常,或心理疾病的人,是大有人在的。所以,对于我国当代人说来,牢固地树立科学的、革命的人生观与信仰,保持与时代发展、社会需要相互和谐一致的统一人格,是至关紧要的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自己永远地保持心理健康。